En
分享到:
毕业生故事 | 郑雨晨:以细行律身,是更长远的快乐
时间:2021.10.13浏览:4305次


启蒙,是打破意识上的混沌状态。


一个人要遇到启蒙后,才会真正拥有“看见”的能力。当迷雾开始逐渐散去的时候,既见来路,也知去路。


启蒙者可以是老师、家人、朋友,甚至一本书、一件事。有的时候,也可能是以上这些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即整体环境。


2018年9月,提供幼儿园至高中15年一贯制教育的融侨赛德伯学校校区里还只林立着小学教学楼、小学宿舍楼和幼儿园,其他地方仍然被黄沙覆盖。建筑工人日复一日地开展作业,但距离完全竣工之日还很遥远。


▲ 融侨赛德伯学校奠基仪式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却迎来了首次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几乎所有人在提到第一批学生时都将其称为“勇敢的冒险者”,毕竟当时这所学校里毫无任何教学成果、升学成果出现,初中生和高中生还只能在小学楼里上课,有时候课堂的声音与施工的声音此起彼伏互相交响。一切都是未知,家长们觉得前路未卜。


郑雨晨是2018年第一批入学的高中生之一,三年后,她以优异的综合表现成功被伦敦大学学院录取,一所在QS世界排行榜上超越了清华和北大的学校。而在三年前,她本人和她的父母都没有想过最后能到达如此高度。


我们分别与郑雨晨本人、郑雨晨妈妈石云、高中物理老师Anthony Kaburu进行了对话,希望能够从不同视角为大家揭示成长是如何发生的。


当一个人遇到真正的启蒙,她不再被推着向前,而是自然、自愿向前进。



01

内外交困


因为出色的大学升学表现,郑雨晨获得了融侨赛德伯学校奖学激励项目中的“优秀毕业生奖”,在颁奖典礼上受邀发表演讲时她这样说道:“以前我在福州最好的一所初中学校就读,一个年级总共600多个学生,而我最后的成绩排名在500名。当时我自认为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


▲ 郑雨晨在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


这番自我评价和她的妈妈石云对自己女儿在初中时期的印象不谋而合:雨晨当时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孩子,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在大环境里好像可有可无一样,得不到关注。


石云一直以来都很相信环境的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从小到大,家里对两个女儿一视同仁,都会尽可能地帮助她们去到好的教育环境里,上过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基本上都是属于福州地区里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此外,在她的教育理念里,学业成绩没有排在第一位,她认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抗挫折能力、自信乐观心态更加重要。


在学业方面,她觉得弦绷得太松或太紧都不行。因此,石云常常适时点拨雨晨,希望她做到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就好,在过程中要努力,不要得过且过荒废了青春。得益于此,雨晨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还算放松,但她同时又觉得缺乏内驱力、主动性,以至于在每个科目上的表现都一般般,没有特别偏爱、特别突出的。


尽管家庭方面采取的是张弛有度的教导方式,但雨晨在初中时期的整体表现还是让石云产生了担忧。


石云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如果和雨晨一起在街上碰到认识的老师,在对方没看见自己的情况下,雨晨会下意识地躲开老师的视线,能不打招呼就不打招呼。平日里,性格内向慢热的雨晨就不爱表达自己,不敢放开表现自己,无论石云怎么鼓励,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她就是很难张开嘴巴”。当她偶尔和雨晨聊起未来的规划和方向时,雨晨也表现出了困顿和迷茫,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


她察觉到,女儿的内心状态是缺乏自信的,这同时也导致了她缺乏方向性。


但当时的环境无法为雨晨提供足够多的关注。班上有五十几人,老师精力又有限,只能关注到最顶尖和最落后的这两批学生,处于中间的雨晨自然而然就被忽视了。


或许一个人如果习惯了被忽视,反而也不想再得到关注。雨晨回忆起当时的状态,她觉得自己那会儿在老师眼里可能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于是安之若素地继续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也不想被老师关注、被老师管。



02

不破不立


在郑雨晨入读融侨赛德伯学校这件事上,她的妹妹郑雨希毫无疑问也是其中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在石云眼里,两个女儿年龄上只差一岁,性格却十分不同,各有特点。姐姐雨晨沉稳内敛,虽不善表达,但十分聪慧;妹妹雨希活泼开朗,敢于表达,积极主动,聪颖勤奋。


▲ 雨晨(右边)和雨希(左边)同台表演


妹妹雨希在上初二时对所处环境不甚满意,主动向父母提出想要换一所学校,于是石云夫妇二人开始考虑为女儿雨希重新择校。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云从朋友处得知融侨集团正在创办一所新学校。在她的印象里,融侨集团的教育情怀浓厚,创办的融侨幼儿园口碑一直很好,办学质量是值得信赖的。于是她开始关注到融侨赛德伯学校。


但在学校的招生宣传介绍里,她发现初中部招生年段里赫然写着“初一”。当时妹妹雨希正念初二,石云以为一定是不符合招生范围,便劝说雨希再等一年。没想到,性格主动的雨希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到了招生办王老师的微信,向王老师一询问才知道,学校实际上有招收初三新生。于是雨希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让石云赶紧去联系。


虽然主要是在为妹妹雨希考察和了解学校,但石云也在思考着雨晨的出路。她很认可融侨赛德伯学校的“全人教育”理念,她心想,如果这所学校真的办得好,妹妹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自然很好,但作为父母,她希望对两个女儿一视同仁,不希望姐姐没有享受到同等机会。于是她也开始给雨晨做思想工作,劝说姐姐一起加入融侨赛德伯学校,尽管雨晨一开始因为抗拒变化而拒绝提议,不过最后还是答应妈妈去做一次尝试。


▲ 郑雨晨在一次学院杯合唱比赛中弹奏吉他


后来,学校通知石云两个姐妹都被正式录取了。当时正是初三学生最后冲刺中考的时期,石云担心雨晨要是知道高中已经有了去处而不好好准备中考,这样的态度也不可取,于是她联合妹妹雨希一起瞒着雨晨,骗雨晨融侨赛德伯学校没有录取她,直到中考结束后才告知真相。


择校之路看似快要尘埃落定,但石云和丈夫郑海杭二人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周遭也曾出现过一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石云和丈夫郑海杭的老家在长乐,而长乐地区尚存在一些传统的观念,曾有长乐的朋友劝说他们不要浪费钱送女儿去这所学校,不如把钱留着当以后的嫁妆更好。面对这样的观念,石云表示坚决不赞同,她认为金钱会“坐吃山空”,应当把金钱投入到教育里,培养孩子建立终身发展的能力,未来以实实在在的能力去赚钱才是硬道理。


因此,石云和丈夫郑海杭二人仍然选择支持推动两个女儿做出改变,他们觉得如果能在性格和自信方面给女儿带来改变和提升就是值得的。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们拍案定板,选择入读了这所在当时还黄沙遍地的新学校。



03

破而后立


在进入融侨赛德伯学校高中后,雨晨经历了两个月过渡期。主要是因为学校在高中阶段都是全英文授课,因此一开始在语言的消化上她感到有些吃力,无论是听课还是看课本、做作业都觉得有点困难。


好在老师们都很有耐心,会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解释和引导。此外,雨晨和她的同学们也会在一起互帮互助,她记得那时候大家都买来了牛津词典或翻译笔,做作业的时候一起查询单词,解答疑惑,互相分享。慢慢地,就做到了不依靠辅助工具也可以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


高中物理老师Anthony Kaburu被雨晨视为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她记得在上物理课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很难的题,Mr.Kaburu不会立刻给出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地给出线索,鼓励大家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探索一步步接近答案。正常情况下,物理实验室的门是锁着的,学生们要在门外等老师抵达才能进入,她记得有一回是考试结束的下一节课,Mr.Kaburu在门外告诉大家,这次考试有两位同学成绩非常好,在开门后可以先行进入教室,雨晨就是其中一位。这些看似虽然很小的事情,却在慢慢地帮助雨晨积累着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Anthony Kaburu和郑雨晨


在Mr. Kaburu的印象中,雨晨刚入学时虽然领先于其他同学,但显然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她非常依赖记忆材料,而不是去真正理解。不过经过3年时间的引导和锻炼,Mr. Kaburu见证雨晨慢慢掌握了学习的艺术,在学业方面有了大突破,在物理科目考试中成绩非常稳定,一直保持在A等级,其他科目成绩也十分优异。更重要的是,雨晨也由此获得了高阶思维。Mr. Kaburu认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正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进步,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及拓展个人可能性。


Mr. Kaburu对后来已经被彻底激发出潜能的雨晨,有着极高的评价:


“毫无疑问,在我超过21年的教学生涯中,雨晨在我教过的所有学生中名列TOP 10%。她之所以能做到这么出色,是因为以下几点:

1. 雨晨积极主动,有内驱力,并且能很好地自主学习;

2. 雨晨采纳了我给她的建议,并根据建议付诸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好;

3. 雨晨在团队中表现也很好,她与同学进行合作,并帮助同学一起理解推进正在研究的问题。”


雨晨现在的座右铭是“以细行律身”,这也是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探索获得的领悟。


她说自己过去偶尔会产生一些偷懒的想法,但很快意识到,偷懒的舒适只是一时的,如果当天的任务没有及时完成,久而久之,所有未及时完成的任务就会积累成一个更大的困难,而一个人在陷入这种境况时,会产生懊悔、消极的情绪,以至于最后可能彻底放弃了。相比之下,每天让自己坚持下去,自主自律地完成该学的知识、该做的事情,后面也就比较轻松了,这是一种更为长远的快乐。


▲ 毕业典礼当天,爸爸郑海杭与雨晨合影留念


石云和丈夫郑海杭也看到了发生在女儿雨晨身上的变化。疫情停课期间,学校进行了网络授课,在那期间,石云发现雨晨有时候会一直学习到深夜两三点,因为雨晨觉得自己白天里有些心浮气躁,到了晚上反而能静下心学习,状态更好。在学校里,雨晨性格变得乐观开朗,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很多老师关系不错,甚至毕业后也保持联系。雨晨在高中时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一群很要好的伙伴,互相帮助支持着。因为喜欢化学科目,雨晨在高一时经老师点拨,也逐渐明确了大学专业方向,开始懂得主动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妈妈石云觉得,如果当初没有采取一系列行动为雨晨换一个环境的话,以雨晨的性格,她的未来或许就是继续在高中阶段当一个平平无奇的中等生,然后考上一所普通本科,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如果幸运的话要遇见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才会被真正启蒙,踏上突破自我的道路。



一个人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在郑雨晨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牵涉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变量,缺一不可。


雨晨的父母始终践行着一种无功利心的成长教育观,张弛有度,这为雨晨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土壤;妹妹雨希的积极主动争取,母亲石云的敏锐观察力和平等意识,都是促使故事有了后续篇章的重要因素;新环境给予了雨晨充分的包容、引导和鼓励,让雨晨学会独立思考,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在“万事开头难”的阶段里,雨晨选择了坚持,慢慢地她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从偏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


与此同时,这个美好故事也让我们见证到,在真理面前,世俗偏见不攻自破:


女孩子和男孩子是平等的,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内向的性格并没有什么不好,稳固的自信心才是精彩人生的内在支撑。


全面、均衡的发展是重要的,开明的教育观才会带来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