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分享到:
毕业生故事 | 邸韵涵:找到有所热爱和追求的“她”,并为之努力奋斗
时间:2023.07.10浏览:3901次



时光荏苒,2023年毕业季来临,又一批学生将从赛德文学校离开,去往更广阔的世界。

讲述毕业生故事,是赛德文学校每年的传统。今年,我们邀请了毕业生本人亲自回顾和总结自己在赛德文学校的故事,为自己的成长发声。

2023届毕业生邸韵涵Elisa于2018年9月份加入赛德文学校,是与学校共同成长的创校生之一。

在这里,她因为不断受到鼓舞,对音乐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在音乐中疗愈自己,也疗愈他人。在这里,她经历过专业探索时期的迷茫和不确定,为突破内心困顿,她将好奇付诸行动,逐渐明确了自己对生物领域的热爱。

在Elisa身上,看似矛盾的特点却达到了奇妙的融合共存:音乐与生物,艺术与科研,感性与理性。前者要求一个人“敏于感,富于情”,后者则要求一个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剖析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Elisa学会了在理性与感性的动态平衡中,创造出更好的自己。5年后的今天,凭借出色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可期的成长潜力,Elisa收获了包括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密斯学院、多伦多大学等一众世界顶尖院校录取。

今年9月,她将前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美国UCLA开启大学旅程,继续抱着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


以下内容由Elisa分享:


升入7年级之前,我曾在一所IB体系的学校就读。我的妈妈是福建人,她在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一所福州的新学校,觉得可以一试,于是我来到了福州。

就这样,18年9月我成为赛德文学校为数不多的创校生之一,在离家2000公里的一所新学校开始了我的寄宿生活。

我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关照,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有很多新尝试,例如主持学校的开学典礼,表演大提琴,还接触了很多新的体育活动。我还是当时唯一在周末住校的初中生,要和高中的学长学姐一起上课。寄宿期间,我得到了来自姐姐和当时宿管老师的帮助,和她们在周六下午的烈日下玩Touch Rugby,开小音乐会,去看电影。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在不同的尝试中尽情探索体验的Elisa



音乐,

是我生活中的一片净土。



鼓励


我没有想过,音乐会成为我在学校很重要的一部分。

来到赛德文之后,我遇见了不同风格的老师,他们都给我很多赞美,鼓励我走上大大小小的舞台,让我重拾了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七年级时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Mr.Dario成为了我的钢琴老师,他不断告诉我,我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他帮我挑选适合我的圆舞曲和小曲集,鼓励我在各种场合演奏,这让我感到弹琴是件放松的事儿,而不是负担或压力。

Mr.Yonathan是我这两年的钢琴老师。Mr.Yonathan用他的演奏激情和对教学的热爱感染所有人,我很幸运地加入了他的音乐表演ECA课堂。学生的每一场演出他都会在场,演出结束之后他会给我写一封很长的邮件,对我的演奏进行详细的点评和指点。

我记得在2022年6月底的一场音乐会后,Mr.Yonathan老师在邮件中告诉我,我的巴赫演奏得很好,巴洛克风格的节奏风格非常明显,音调起伏很好。与此同时,他也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可以使用一些技术去创造更好的音色效果,与听众建立更强的联系等等。他肯定我的音乐天分并鼓励我更经常地表演,提醒我不要轻易放弃学习音乐,否则会浪费天赋。还提醒我在假期录下钢琴演奏片段,他会在假期为我提供相关的演奏建议。

我很感激这段学习音乐的经历,遇到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给了我很多鼓励,不同时期、风格的学习帮助我对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作曲。


△Mr.Yonathan老师和Elisa


表达


作曲对我来说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音乐的旋律和和弦。

《秘密花园》是一首奏鸣曲式的钢琴曲,灵感来自我在学校的生活,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2020年四五月份的周末,我走在校园里闻到了当时盛开的花香,感受到一种安宁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决定用音乐来表达我的感受,用音符描绘我在学校内身处的种种环境。

周末午后我穿过操场和教学楼所路过的环境成为我创作的起点。我将午后的阳光、微风拂过花瓣的声音、蜜蜂和蝴蝶的嬉戏,以及花朵散发出的香气融入我的音乐构思中。我用明快而欢快的旋律来表达生机和活力,仿佛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朵绽放的花朵。

接着我思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有成就感和进步的喜悦,每当我解出一道思考很久的问题的那一刻,我会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于是我选择了一些较为复杂和富有变化的和声和旋律来表达这些感受,这些音符宛如学习的难题和突破,让人感受到学校生活中的成长和进步。

《秘密花园》是我与自己分享的一份独特礼物。我希望通过这首曲子,让未来的我感受到自己在赛德文学校这个环境里所获得的体验。


治愈


在2020年,通过升学指导罗勤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个公益组织——幸福随想音乐会。这是一个为养老院的老人组织线上音乐会的志愿组织,当时正处于筹办阶段。

活动发起的缘由,是主办方了解到当时由于疫情给各地养老院带来了家庭探视的限制,老人的情绪和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而幸福随想音乐会希望通过音乐会形式帮助养老院孤独的老人们缓解情绪问题。

我感到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所以马上就联系加入。

我选择演奏了一些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因为我觉得浪漫的音乐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传达出强烈的情感。有时候我也会提前去了解并练习属于爷爷奶奶辈时期的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

从最初的志愿者演奏,到现在幸福随想音乐会的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形式,例如会让爷爷奶奶们也参与互动和表演,或者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音乐不再单纯是演奏和欣赏,音乐有故事,有时间的痕迹,有治愈的力量。


寄托


尽管我对音乐充满热爱,但音乐一直都没有成为我在大学中主修专业的选项之一。

将音乐与学业和未来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能会对我产生额外的压力,削弱我对音乐的热情和自由创作的能力,我希望音乐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片净土,远离竞争和评判的压力。它是我生活中的一种放松方式,是一种珍贵的个人享受和精神寄托,而不是另一项责任和要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其重要性的轻视,相反,我相信音乐将永远贯穿于我未来的生活中,陪伴我度过各种时刻。我可以在其中追求艺术的自由和表达的无拘束,我也会坚持继续探索音乐,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能,并将其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Elisa在慈善音乐汇演中为众人弹奏钢琴曲《彩云追月》



在探索专业的过程里,

与不确定性共处。



迷茫


我曾经一直羡慕身边有努力方向的同龄人,他们有完整的规划和清楚的目标。我却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把什么当成毕生所求的梦想。

好奇心使得我的想法天马行空。我的职业蓝图有过:工程师,建筑师,科研人员,临床医师,兽医,天文研究者,咨询行业。

我觉得工程师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类专业通常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够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技术和创新。我想工程领域可能是一个适合我的选择。

但我同时也对生物领域感兴趣,觉得生物是我真正想要探索的领域。然而,生物“四大天坑专业之一”的标签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担心无法应对生物专业的挑战和要求,也增加了我进入生物领域的顾虑,让我打消了追求生物专业的念头。

我感到自己就像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中的悉达多,既想要找到自我的意义和本质,却没法克服自己,只是一味的想要逃避自我。


接纳


好友曾调侃我过着斯多葛式的生活,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或许应多些感性。

以前我的思维倾向于分析问题、评估情况,并试图找到最合理和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然而,这种理性的思考有时候会让我感到僵化和局限,从而忽视了内心的感受和直觉。

我意识到,对于追求真正的激情和满足感,单纯的理性思考是不够的,我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也将是一种阻碍。

于是,我尝试放下这些担忧,更多地倾听自己的另一个“她”。这个“她”,代表了我内心深处的直觉、感受和情感表达,是那个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平衡的一部分。

我尝试不再被外界的标签和评判所束缚,更加专注于探索自己的潜力和兴趣,从不同的领域中寻找灵感和满足感。我发现自己对多个领域都有兴趣,航天航空、工程、物理、医学等等。

每个“她”都代表着我不同的可能性和潜力,我试图接纳自己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相信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会逐渐找到那个有所热爱和追求的“她”,为之努力奋斗。


兴趣


仔细回想,我对科学的兴趣还是有迹可循的:家里有一本很早前就被我翻得又脏又烂的美国《国家地理》,小时候还缠着妈妈一遍遍在睡前给我讲《神奇校车》系列。

在GCSE阶段,生物老师Mr.Terry给我推荐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让我对生物学有了新的思考。

书中讲到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是被基因所操控的繁殖机器。从基因的角度看,生命体存在的意义只是成为一个载体,让基因生存。但我们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有能力去反抗复制基因的“暴政”。所谓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被拥有自我意识的我们自己赋予的,大到造福人类,小到周游世界。

我开始对基因和分子生物学产生了些兴趣。虽然当时的我内心仍感觉自己处于彷徨不定的状态中,但我想要学会和自身的困惑与焦虑和谐共处。与其被迷茫和焦虑所束缚而停滞不前,我应该更愿意乐观主动地去进行探索,换言之,是去寻找属于我的自我认知。这也是我一直试图脱离自我舒适圈的原因之一。


选择


22年夏天我参加Pioneer Program和iGEM竞赛,到研究所实习,此前也参加了生物和物理奥赛。在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新事物、新知识,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和更大的自信。

iGEM是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旨在鼓励学生利用合成生物学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这次竞赛中,我们团队的目标是探索一种基于CRISPR技术的早期癌症筛查方法,旨在提高癌症的早期检测率。

我学习了CRI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和相关文献,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又学会了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PCR和电泳等实验技术,并进行了基因组编辑和靶向检测的实验操作。通过这些实验,我深入了解了CRISPR技术的潜力和应用领域,也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加iGEM比赛期间,Elisa通过实验了解CRISPR技术

在比赛期间,我还有机会与其他团队分享我们的项目和成果,这不仅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自己对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热爱,我对生物和基因工程领域的热情进一步加深。

于是在11年级末12年级初,我决定倾听自己的内心,将申请方向从工程改为生物。


丰收


17年的时候我在洛杉矶作为游客参观了UCLA。那时我11岁,洋洋洒洒拍了六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完全没想过自己会与UCLA再次相遇在大学申请季。

△Elisa在2017年曾探访UCLA校园


因为申请的专业是生物,目前对生物技术比较感兴趣,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我会关注大学的相关专业,学校的研究资源等等。最初我的方向是英国,但后来我选择了美国,因为希望有更多探索的机会和可能。

在收到这些大学offer时,我会很兴奋,但马上就会平静,不太有紧张的情绪,我似乎心里已经默认我会收到心仪的offer。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尽力将可控的事情做好,结果对我来说没有好坏之分。

在大学,我希望能够探索热爱的专业领域并为之努力;我也希望自己明确自己的愿景以及未来希望实现的目标。学习是一生的旅程,我希望可以继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保持适应变化的能力。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是诗人司马光在《客中初夏》对葵花的描写。“葵花向日倾”的向阳性可以被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来解释,但我更喜欢向日葵“向阳而生”的说法。我愿朝着有光的未来前行,如同向阳而生的向日葵。


后记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如何突破层层困境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鼓起勇气去探索和尝试,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赛德文学校希望通过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回答这个时代命题。

尽管,每一个人都将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探索路径,但在这些不同经历的背后,是一项可以被更多人理解和运用的智慧。这也是Elisa同学和更多赛德文学校往届毕业生们用自己的行动亲自实践并证明的——

不确定,正是我们出发的理由。只有去探索、去行动,不确定性才会被慢慢消除,我们才有机会在路上进一步修正自己的选择,更坚定地向前进。


点击查看更多毕业生故事

2021届 郑雨晨

2022届 杨瑞敏

2023届 游斯捷

了解学生成长故事,点击查阅:

2021届毕业生 郑雨晨:《以细行律身,是更长远的快乐》

2022届毕业生 杨瑞敏:《从“不敢”到“勇敢”,成长是如何发生的?》

2023届毕业生 游斯捷《过往困厄与挑战,皆成我成长之催化剂》